超越死亡的复活信仰 —— 张大卫牧师

超越死亡的活信仰 —— 

张大卫牧师把“超越死亡的复活信仰”宣告为基督教福音的精髓,针对现代人所面临的存在性焦虑与死亡议题,提出了清晰而系统的神学答案。他的信息以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代赎”与“复活生命”为两大支点,深入阐述这一真理如何在信徒的个人生活与教会共同体中动态地展现出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张牧师强调耶稣的复活并非抽象的教义或神话,而是深深扎根于使坟墓空无一物的“空墓事件”这一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


核心思想:永生的福音

张牧师指出,在现代社会接二连三的危机中,人们之所以涌向教会,最根本的动因在于“对死亡的恐惧”与“求生的本能”。当突如其来的瘟疫、灾难或事故降临,人们忽然意识到死亡不再是“别人的事”,随时可能成为自己的现实,于是便爆发式地寻求礼拜与福音。

针对这种普遍且迫切的人类渴望,张牧师郑重宣告:基督教核心信息中“复活与永生”的福音,乃唯一且完整的答案。他指出,历史上一切宗教创始人、道德家、哲学家皆未能战胜死亡,依然长眠于墓穴;唯独耶稣基督借着从死里复活,彻底击败了死亡。

他引用约翰福音 11:25‑26:“我是复活,我是生命;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并借此阐明复活信仰的两大支柱:

  • 活(“然死了,也必活”) —— 指肉体死亡之后仍将再度得生。
  • 永生(“必永不死”) —— 指活着信耶稣时所领受的、死亡绝非终点的永恒生命。

张牧师强调,这两重应许正是为被死亡恐惧束缚的人类打开真正盼望与出路的福音精髓。


十字架与复活的

张牧师进一步指出,若要真正领悟复活的荣耀,必须先深刻明白基督为何必需钉死在十字架。他引用罗马书 4:25:“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直言这一节经文最为精炼地揭示了十字架与复活的奥秘。

十字架代之死代表

耶稣之死,是因“我们的罪过”而成的代赎(代价性的替死)事件。“罪的工价乃是死”的律法原则下,毫无罪污的耶稣以“人类代表”身份承担了全部罪债。张牧师指出,这与旧约时代祭牲替人受死的救赎原理相同;惟因耶稣成了全人类的“代表(Federal Headship)”,此赎罪行动才终能成就。正如“一人亚当”引入罪与死,“另一人基督”则带来义与生命,因此耶稣的十字架之死即“我们的死”,成为罪得赦免的永久根基。

活:生命与称的完成

若说十字架是偿付罪债的事件,那么复活便是“为使我们称义”而成的终极确据。耶稣从死里复活,完全粉碎了罪的权势——死亡,并藉此最终确立救恩。倘若没有复活,人们难以确认十字架代赎是否足以保证永生。正如加拉太书 2:20 的宣告,信徒与基督同死同活绝非比喻,而是庄严宣示:罪与死再也无权辖制我们。张牧师称这为“代表论的极致”。

他提醒,若只强调十字架,信仰可能滞留于死亡;若只强调复活,又易轻忽罪与审判。十字架与复活必须并陈,方构成基督信仰的心脏与全貌。


活信仰的实际应

张牧师教导,复活信仰绝不能仅停留在教会节期或礼仪上,而应在信徒日常与群体生活中,具体地彰显为“生命的能力”。拥抱复活信仰的人,基于“死亡不是终结”这一历史事实而心怀笃定。既因复活乃门徒亲眼见证的史实,信徒便能超越世间的不安与恐惧;生命的主权从“自我”转移至“住在我里面的基督”。于是,人生目的不再是世俗成功或自我实现,而是在“爱我、为我舍己的神儿子”里生活。张牧师总结道:“既已亲见超越死亡的生命,这世上的损失与苦难便不再被视为决定性的毁灭。”


今日教会的挑呼吁

张牧师指出,当今欧洲部分教堂由于缺乏敬拜者而沦为观光景点,其景况宛如亚利马太的约瑟精心收殓耶稣遗体,却仍未遇见“活着的主”。唯有恢复抹大拉的马利亚那种“超越死亡的爱”与热烈渴慕,教会方能再次成为生命澎湃的敬拜之所。他强调,若说四旬期(大斋期)是默想十字架的阶段,那么复活后的四十日则应是深入经历复活生命与得胜的时期。正如往以马忤斯的门徒在擘饼时认出主,我们在体悟十字架之爱时,方能真正认识复活的主。他提醒说,门徒曾因泪水与痛楚而未能认出近在身旁的主;我们今日亦可能如此。因此,“认出那已然同在的主”,正是真正复活信仰的起点。

www.davidjang.or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