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张大卫牧师

  1. 张大卫牧师的讲道背景与主题概览:护卫福音与信仰本质的热忱
  2. 身份的恢复与儿子名分的奥秘:从律法下的奴仆到神的儿子
  3. 应许与律法、信心与自由:通过加拉太书的诠释重新发现福音的核心
  4. 道成肉身与赎买,以及救恩的意义:基督降临与人类救赎的历史
  5. 教会的群体性、爱与克服纷争:回归初代教会属灵特质之路
  6. 对现代信仰生活的应用:自由、身份与以福音为中心的教会建造

结语


1. 道背景题概览护卫福音信仰本

张大卫牧师在此次讲道中,将加拉太书作为神学、教会生活与信仰实践的核心经文来加以诠释与说明。他所选取的重点是加拉太书第3、4章,这两章在保罗书信中具有纲领性意义,因为其中不仅凝聚了初代教会在面对犹太律法主义者时的神学辩护精华,更阐明了福音的本质特征:信心而非行为、应许而非功德、自由而非奴役、儿子名分而非律法下的限制。

张牧师所面对的当代处境与保罗所面对的1世纪教会处境在表象上虽然不同,但其深层问题却颇有相似之处。当代教会中存在许多争议,包括敬拜模式、赞美歌曲的风格、乐器使用、宗派之间的神学观点差异、外在礼仪形式的繁琐,以及对传统与更新的拉锯。这些现象很容易让人关注外在细节,忽略信仰的内在核心——那就是福音本身与神儿女的身份。

在这一背景下,张大卫牧师引用诗篇的原则,即“要以一切来赞美神”,强调敬拜与赞美的真正内涵。诗篇鼓励用各种乐器、各种声音、各种表达方式来颂扬神,这说明神并不被某种单一形式所限制,而是看重敬拜者内心的真诚和对真理的回应。当教会内部围绕形式而争执不休时,这种争议往往已偏离了福音的中心。从本质上说,福音关乎神在人心中的工作,关乎因信基督而有的新生命,以及因信得以成为神的儿子——这一身份是比一切外在规条都更为宝贵的核心真理。

张牧师强调大量阅读与默想圣经的重要性。他鼓励信徒反复阅读加拉太书3、4章,并与罗马书、希伯来书等相关书信对照研究。如此不仅能更深地理解保罗的神学逻辑,也有助于信徒在面对当代种种挑战时,保持对福音本质的清晰认识。护卫福音不只是历史上一段特定争论的主题,而是每一代基督徒所应有的姿态:不偏不倚地坚守纯正的恩典之道,在真理中合一。

福音的本质在于神白白赐予的恩典和基督里的自由,而非律法主义或人的规条所能定义。张牧师在此凸显:唯有回到福音的精髓,让信徒以“神儿子”之身份为轴心,方能克服内外挑战。在面对宗派、教制、礼仪与文化差异时,这样的回归能帮助教会摆脱无谓的争论与虚浮的外表形式。


2. 身的恢复与儿子名分的秘:律法下的奴仆到神的

加拉太书的一大主题是信徒身份的根本转变:从罪和律法的奴仆,转而成为神的儿子。这种身份变化不仅是一个法律地位上的转换,更是存在论上的改变。保罗在加拉太书4章中强调,我们不再是奴仆,而是儿子;既是儿子,就靠着神为后嗣。这一论述有其深刻的神学、社会和宗教背景。

在旧约语境中,以色列民族在律法之下生活数百年,律法成为他们与神立约关系的标志。然而,律法虽然圣洁、公义、良善(参见罗马书7章),却不能使人称义,因为人性败坏、无法完全遵行律法。律法的功能在于启示罪,使人意识到自身无法达标的状态,从而引向对救赎的渴望。当基督来到世间时,他成全了律法,并用自己的生命替罪人付上代价。

在保罗的比喻中,律法如同启蒙老师(“初等训蒙的师傅”),在继承人尚未成熟之际,对其加以规训与看护。与此相伴的是信徒在基督里的成熟与自由。当“日期满足”,神差遣他的儿子降临,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好赎出律法下的人,使他们得着儿子名分。在这里,儿子名分不单是一种法律地位,更意味着亲密关系、爱的维度和对神的直接呼唤。信徒可以呼喊“阿爸!父!”这不仅象征发自内心的亲密呼求,更预示了信徒已脱离奴仆心态,进入儿女身份的生命状态。

张大卫牧师强调,这种“儿子”身份在实际信仰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基督徒在信主后仍可能受到律法主义的捆绑,甚至对神的关系仍旧是惧怕而非亲密。儿子名分的神学要点在于,因基督的工作,我们与父神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意味着信徒不再因惧怕刑罚而服从,而是出于爱、感恩与自由选择而顺服神的旨意。这种顺服不再是被迫的、机械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热情回应。

正是在这种身份认同的再确认中,信徒才能真正摆脱宗教形式主义的束缚。不管外在有多少礼仪细则、传统规范,若内里没有因儿子身份而产生的爱与信心的动力,那么一切外在顺服都是空洞无意义的。儿子名分给了信徒动力:在神面前,我们不是战战兢兢的奴仆,而是蒙爱、被接纳的孩子。这种身份能帮助信徒在恩典中成长,也使教会成为一个以恩典和真理为基础的家庭。


3. 应许与律法、信心自由:通加拉太诠释重新发现福音的核心

加拉太书3-4章的另一个重大神学议题是应许与律法、信心与自由之间的张力与整合。保罗在这些章节中借助亚伯拉罕之约与摩西之律法的历史链条来说明福音的最终指向。

神对亚伯拉罕所立的约中应许赐福万民,这应许并非以律法为条件,而是以信心为基础(参见创世记15:6,“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在保罗神学中,亚伯拉罕的信心成为新约信徒信主称义的原型:不凭行为,而凭信心。这与后来赐下的律法并不矛盾,因为律法的功能不是引人得救,而是使人看见自己的罪与无助,从而使人更加渴望那借应许而来的救恩。

张大卫牧师在此强调,当律法被误用为称义的途径,或被一些人拿来控制和捆绑他人(如当时加拉太教会受到犹太主义者的影响),福音的真意就受到了遮蔽。福音是神主动赐下的恩典,信徒因信接受基督的救赎,就得以称义成为神的儿子。这绝非人类努力守律的成就。

应许的实现是藉着基督的降临。基督的到来、受死、复活,使得应许中的福气——就是圣灵与儿子名分的赐下——得以完全显明。当信徒因信成为儿子时,他们就不再需要律法的监护,而是进入成熟之境,享受在基督里得来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放纵肉体,不是随心所欲地犯罪,而是因与神关系重建而生发的自主顺服。在爱中成全律法,是从内在出发的生命动力,而非外在强制的标准。

这一神学立场对于当代教会的意义在于,当信徒与教会领袖、牧者将教会生活的重点放在种种规条、传统或形式上时,很可能无意间淡化了福音的自由本质。福音告诉我们,基督已经成全了一切,我们无需再以功德或仪式来交换神的恩典。这使教会能够专注在真理与爱上,在信心里建立合一的群体。


4. 道成肉身与赎买,以及救恩的意:基督降临与

在加拉太书4章4-5节,保罗以简练有力的文字陈述福音核心事件:“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这段经文所呈现的道成肉身奥秘,是整个基督信仰的中枢。

张大卫牧师在这里用更宏大的神学视野来阐释基督的降临。道成肉身不仅是一段历史事件,更是神在时间与历史中介入的决定性行动,是永恒进入时间、无限进入有限、神性进入人性的圣洁壮举。世界上没有其他宗教如此强调“神成为人”的事实。耶稣不是在天上遥控人类,而是亲身进入罪恶、苦难与死亡充斥的世界中,与我们“同住”(约翰福音1:14)。

赎买(Redemption)是神学中用来描述基督为我们付出代价使我们脱离奴役的一项关键概念。罪使人类受制于死亡与律法的咒诅,但基督代替我们承受刑罚,使我们得以自由。这个赎买的代价是基督的血、基督的生命。这意味着救恩并非廉价,而是无比昂贵。

救恩的意义在于生命的翻转。被赎买的人不再是罪的奴仆,而是进入与神的爱之关系中。圣灵的内住使我们能呼唤“阿爸,父”,象征我们不再与神保持遥远的宗教距离,而是以亲子关系面对。这超越任何礼仪规范、教派传统,成为信仰的心脏。当信徒在此基础上理解救恩,就会发现信仰不只是一套教义、一套规矩,而是活生生的关系。

这种关系意味着信徒可以勇敢面对世界的压力、不公与挑战,因为我们已不属于这个世界,而属乎神。我们不是受制于律法的惩戒,而是在爱的氛围中成长。这种生命力来自于上帝的主动施恩与临在,是切切实实的生命经历,不是抽象的神学概念。


5. 教会的群体性、爱与克服纷争:回初代教会属灵之路

加拉太书不仅是个人神学信仰的问题,同时也是教会群体健康问题的反照。在保罗的时代,加拉太教会内部已经出现因犹太主义者所带来的分裂与混乱。保罗曾经与加拉太信徒有过深厚感情,信徒也曾愿为他付出巨大代价(保罗说他们恨不得“把眼珠子挖出来给我”)。然而,如今的他们却被假教师离间、分裂,导致教会不再以爱相通,而是陷入彼此论断。

这种情况在当代教会中并不鲜见。许多教会因为敬拜风格、程序细节、礼仪传统、音乐形式、神学次要议题的不同见解而分裂。张大卫牧师在此指出,这些问题往往是由偏离福音本质所引发。当教会的关注点从基督与福音的核心转移到外在形式与传统习俗时,纷争就会如同“酵”一样渗入整块面团。

早期教会虽然也有争议和困难,但他们的特质在于共同持守福音的内核,并在彼此相爱中成长。保罗在加拉太书的劝勉中,实质上是在呼吁教会回归福音,使其免受虚假教训与律法主义捆绑的摧残。

张牧师提醒说,当我们注重外在形式甚于内在实质,当我们纠缠于陈规旧制而忘记救恩之恩,当我们视彼此为对立的阵营而非属灵家人,那么教会的生命力与见证就会被削弱。解决之道不在于再造更多规章、不在于强制统一礼仪,而在回到“因信称义”“儿子名分”“在基督里的自由”的福音中心。只有当教会以福音为共同基石,以神的爱为行动指南,才能摆脱内耗、更新复兴。


6. 对现代信仰生活的用:自由、身份与以福音中心的教会建造

在将上述神学与历史反思转化为现代应用时,张大卫牧师强调,信仰实践的关键在于重拾儿子名分的核心意识。当代基督徒面对多重挑战:世俗消费主义影响、后现代主义怀疑信仰的价值、全球化与多元宗教环境、信息爆炸下的信仰迷思、以及教会内外形形色色的分歧和诱惑。这些挑战很容易使人迷失信仰重心,误将信仰生活简化为一系列宗教活动、教会程序或道德守则。

然而,福音呼召我们先定准身份:我们是谁?我们是神的儿子,不是奴仆。我们因信基督已被接纳为天父的孩子。这一身份赋予我们内在的力量,使我们能够在世俗社会中不随波逐流。正因为是神的儿子,我们有天国价值观的根基,不再被世界的权力、金钱、声望所定义。我们可以在各样诱惑面前站立得稳,因为有比世界更大的力量在我们心里。

在教会生活中,以福音为中心意味着:

  • 敬拜应回归对神的爱慕与尊崇,而非对形式的执着。唱什么歌、用什么乐器都是次要。只要这一切都是出于对神的敬爱和感恩,就有意义。
  • 讲道与教导应强调福音真理,将基督的救恩、神的恩典、因信称义的核心信息传递给信徒。通过这样,信徒的灵命会因正确的神学根基而健壮。
  • 团契生活与小组聚会应以爱、接纳与鼓励为基础,让福音更新人际关系。在这里,人们不以律法主义相互要求,也不以宗教形式彼此衡量,而是共同在基督里成长。
  • 在教会治理与决策中,以福音为准星意味着关注教会的属灵健康、信徒的生命成长与内在合一,而非单纯追求规模、活动数量或外在影响力。以福音为中心的教会并不轻忽事工规划与策略,但不会让这些超越福音本身的地位。

对于个别信徒而言,这也意味着要常常反思:我现在所行所为是出于对神儿子的身份确认吗?还是出于怕人批评、想要靠行为讨好神或教会领袖的内在驱动力?只有不断回归福音,提醒自己已经在基督里称义、成为神的儿子,我们才能从内心深处得着自由与力量。

这种自由并非放纵,而是一种因爱而生的顺服。当我们清楚自己是儿子,就会出于爱神、爱人的心自愿行善、乐意服事,且在面对律法主义或错误的教导时能够分辨与抵挡。在这过程中,教会也能够逐渐摆脱陈旧的形式主义和种种纷争,将精力投入真正能造就信徒灵命的方向。

Leave a Comment